新聞資訊
廣東食藥監發布2013年廣東省花生油等22類食品生產環節省級專項抽檢情況通報
核心提示:省局組織對花生油等22類產品生產環節進行專項抽檢,主要抽查了花生油、飲用水、膨化食品、茶葉、果凍、配制酒、炒貨食品、食用調和油、糖果、果蔬飲料及茶飲料、含乳飲料、調味料、速凍食品、水產加工品、肉制品、米粉及其他糧食加工品、醬油、糕點、其他食用植物油、蜜餞、餅干、大米共22類,共抽檢產品538批次,發現內在質量不合格產品21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3.90%。
一、基本情況
2013年12月,省局組織對花生油等22類產品生產環節進行專項抽檢,主要抽查了花生油、飲用水、膨化食品、茶葉、果凍、配制酒、炒貨食品、食用調和油、糖果、果蔬飲料及茶飲料、含乳飲料、調味料、速凍食品、水產加工品、肉制品、米粉及其他糧食加工品、醬油、糕點、其他食用植物油、蜜餞、餅干、大米共22類,共抽檢產品538批次,發現內在質量不合格產品21批次,內在質量不合格產品發現率為3.90%。
二、抽檢具體情況
(一)花生油
本次抽檢花生油10批次,其中2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包括2批次黃曲霉**B1不合格,1批次過氧化值、棕櫚酸、亞麻酸不合格。
(二)飲用水
本次抽檢飲用水55批次,其中9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均為菌落總數不合格。
(三)膨化食品
本次抽檢膨化食品20批次,其中2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均為酸價不合格。
(四)茶葉
本次抽檢茶葉20批次,其中2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均為稀土不合格。
(五)果凍
本次抽檢果凍21批次,其中2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包括各1批次可溶性固形物、菌落總數不合格。
(六)配制酒
本次抽檢配制酒20批次,其中1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苯甲酸或苯甲酸鈉(以苯甲酸計)。
(七)炒貨食品
本次抽檢炒貨食品23批次,其中1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大腸菌群。
(八)食用調和油
本次抽檢食用調和油24批次,其中1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黃曲霉**B1。
(九)糖果
本次抽檢糖果30批次,其中1批次產品內在質量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菌落總數。
(十)果蔬汁飲料及果蔬飲料、茶飲料、果味飲料
本次抽檢果蔬汁飲料及果蔬飲料、茶飲料、果味飲料2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一)含乳飲料
本次抽檢含乳飲料2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二)調味料
本次抽檢配調味料2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三)速凍食品
本次抽檢速凍食品18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四)水產加工品
本次抽檢水產加工品24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五)肉制品
本次抽檢肉制品4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六)米粉及其他糧食加工品
本次抽檢米粉及其他糧食加工品2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七)醬油
本次抽檢醬油4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八)糕點
本次抽檢糕點32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十九)其他食用植物油
本次抽檢玉米油、芝麻油和茶籽油等其他食用植物油6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二十)蜜餞
本次抽檢蜜餞3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二十一)餅干
本次抽檢餅干25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二十二)大米
本次抽檢大米20批次,內在質量全部合格。
不合格產品涉及的若干專業術語解析:
黃曲霉**B1:黃曲霉**是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黃曲霉**B1*為多見。黃曲霉**B1主要存在于霉變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
過氧化值:油脂變質的指標,植物油過氧化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存放時間過長。油脂不穩定,在儲放的過程中受到光照、接觸空氣、高溫等因素的影響極易氧化分解,使油脂中游離脂肪酸和小分子的醛、酮的含量逐漸增加,出現刺鼻的酸敗味,導致油脂喪失食用價值,過氧化值升高是油脂酸敗的早期指標,如果食用了酸敗的油脂可能引發身體不適。
酸價:酸價俗稱哈喇味,是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脂肪在長期儲藏過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熱的作用發生緩慢水解,產生游離脂肪酸。脂肪的質量又與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有關,酸價越小,說明油脂質量越好,新鮮度和精煉程度越好。酸價超標,則表明食品不夠新鮮,有腐敗變質的跡象。
稀土:茶葉中稀土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土壤中本身所含有的,被植物吸收。我國有不少土地含有稀土,稀土隨植物吸水進入植物體內并累積起來,在稀土的礦藏區,容易因土壤稀土本底值高而使茶葉含有的稀土含量升高。二是種植過程中施用肥料帶入。由于稀土對植物有“類**”作用,對茶樹的增產效果明顯,且有利于改善茶葉品質,導致少數茶農加大稀土肥料施用量。
菌落總數:判定食品被細菌污染的程度,反映食品的新鮮程度和衛生狀況的重要微生物指標之一。其衛生學意義:一是食品清潔狀態的標志,用于監督食品的清潔狀態,許多食品標準都規定了食品菌落總數指標,以其作為控制食品污染的容許程度;二是預測食品的耐保藏期限,即利用食品中細菌數量作為評定食品腐敗變質程度(或新鮮度)的指標。
苯甲酸:是一種廣譜抗微生物試劑,對酵母菌、霉菌、部分細菌作用效果很好。造成苯甲酸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一是企業不了解國家有關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盲目使用食品添加劑;二是企業為了達到降低成本,改善食品感官性能,延長貨架期,超量或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
大腸菌群:來自于人或者溫血動物的腸道。其衛生學意義:一是作為食品受到糞便污染的指示菌,表示食品曾受到人或者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二是作為腸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因為大腸菌群與腸道致病菌來源相同。保證食品中不存在大腸菌群實際上并不容易做到,重要的是其污染程度。一些標準規定了大腸菌群指標限量值,作為控制污染的容許程度。
標簽:是消費者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如果企業提供的產品標簽不準確,將可能誤導消費者,并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本次抽檢發現標簽標識不合格的食品57批次,主要是未標注生產日期、產品類型、貯存條件,凈含量標注不規范、執行標準標注錯誤、使用不規范漢字等。造成標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對標簽不重視,企業對食品標簽標注新增內容不學習和不了解。
三、后處理措施
省局已責成企業所在地監管部門依法對抽查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進行處理,包括依法查處食品違法生產行為,督促企業查找抽檢不合格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落實整改;將本次抽檢不合格的企業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強化日常監督檢查,進一步加大專項抽檢力度等措施。
附件(點擊下載):
2013年廣東省花生油等22類產品生產環節專項抽樣檢驗合格名單
2013年廣東省花生油等22類食品生產環節專項抽樣檢驗不合格名單
更多資訊請進深圳菲特立科技有限公司
菲特立推薦產品:手持式ATP熒光儀
德國**微生物快速檢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