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奶業經歷了15年的發展進程,作為一個獨立產業已基本形成,但還不夠成熟,仍處于朝陽產業,還有巨大發展空間,還有十年黃金發展期;在這風雨十五年間,既有超常規發展的輝煌,也有行業行程中的陣痛;既有伊利、蒙牛的乳業奇跡,也有三鹿倒閉的行業悲劇;經受了小、散、低養殖模式的磨練,找到了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途徑,大浪淘沙,各種模式誰主沉浮,還在求索;經歷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引發行業轉型升級,開始啟動乳業國際化的進程,提高產業集中度;小小嬰兒奶粉牽動大國行政,市場就是戰場,洋貨、國貨博弈推動行業**;三聚氰胺事件也罷,嬰兒奶粉的博弈亦是,一個新興行業,做到可持續發展,是個從資源到環境,從產業到行業,從體制到機制,從法制到監管,從人才到科技,從投資到融資,從生產到服務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輕重緩急,綜合治理才能奏效。
關于我國奶業發展的幾個趨勢性問題
內蒙古奶業協會副會長 那達木德 研究員
一、我國奶業基本情況及發展定位
我國奶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到現在,已經走過整整15個年頭。在這短短的15年,完成了發達國家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從傳統奶業到現代奶業的發展進程。我國奶業經過這15年的超常規、高速度的發展,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基本形成。其基本標志是:奶牛存欄達1400多萬頭,鮮奶產量達37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三奶業大國;經過整頓并重新登記注冊的乳品企業數量從1500多家,減少到650家,乳品企業銷售收入達2400多億,利潤總額達160億元;乳制品生產總量達近2500萬噸,國民人均牛奶占有量達27.8公斤;從事奶業的奶農達200多萬戶。
從以上數據看,我國奶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現代產業已經基本形成,但還不成熟,仍在初級發展階段,與奶業發達國家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這些差距主要是:奶牛良種化程度低,單產不高,是奶業發達國家一半左右;奶牛養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低,飼養管理還比較粗放;乳品企業布局、規模、產能及產品花色品種不夠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盈利能力低;乳業產業鏈發展不平衡,大規模、現代化的乳品加工與分散的、粗放的奶牛養殖不相匹配;過剩的生產能力與緊缺的原奶供應局面造成行業發展瓶頸;乳品行業平等競爭、有序發展、良性循環的市場環境尚未形成,質量**事件屢屢發生,產業鏈各鏈條、生產全過程監督管理跟不上;國民人均占有牛奶量是亞洲的40%。世界的1/3,全民飲奶公益宣傳不夠,國民飲奶意識不強等。可以肯定,經歷風雨洗禮的中國乳業,現在仍處于朝陽產業階段,按照國人牛奶持有量達到亞洲平均水平計算,我國乳制品行業市場容量約7000億元,還有起碼10年黃金發展期,其發展潛力和空間仍然巨大。
二、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速度加快,轉型升級勢不可擋 (關于我國奶業發展的幾個趨勢性問題)
我國奶牛養殖業,是各級政府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而采取的整體推進,**開花項目。正因為如此,發展初始絕大部分奶牛,由農牧民散戶養殖,處于規模小、布局散,水平低的狀態。在各級政府全力推動、龍頭強力帶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下,中國奶業出現了近10年以兩位數的超常規、高速度發展,埋下了諸多深層次矛盾和隱患。2008年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使中國奶業出現全行業虧損,幾乎達到崩潰的邊緣。嚴峻的形勢倒逼奶牛養殖業必須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道路。截止2012年末,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重達35%,乳品企業自建牧場達240家,存欄奶牛40萬頭。我國奶牛養殖業目前存在以下經營模式:
一是300頭以上規模化牧場。在國內大約有4000多家。其中內蒙古、黑龍江、河北、山東、新疆5省區約占70%,其余省區約占30%左右,這種模式所養的奶牛約占奶牛頭數29%,是規模化養殖的主體。
二是奶業合作社模式,即農村新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其主要特點是,發揮農村能人帶頭作用,把分散飼養模式轉為集中統一飼養,實現某種規模化養殖。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法》規定,這是在新的形勢下,農民自愿組成的新的合作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發展前景很好,但目前比重不大。
三是公司+農戶+奶站模式,即奶農分散飼養,奶站統一擠奶,乳品企業統一收奶模式。這種模式就是當前主導模式,所占比重很大約占60%,但在養殖成本攀升,以質論價壓力加大,養牛多數虧損的擠壓下,在迅速退出。
四是奶聯社模式,即政府主導,農牧民為主體,龍頭企業運作,進行家庭牧場或合作家庭牧場模式。就是有業內人士搭建技術、設備、管理、資金、平臺,整合政府、社會、企業、農牧民上等資源,以股份合作為紐帶,將散戶分散經營變為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這種模式前景很廣,但因基礎設施投資所限發展緩慢。
五是乳品企業自建牧場模式。這種模式,是“三聚氰胺”事件后,由于奶源**形勢所逼產生的新事物。目前國內已發展到240余家,存欄奶牛40多萬頭,約占奶牛頭數6%。“得上等奶源者得天下”理念已成為行業共識,蒙牛出資35億,計劃三年內自建牧場和可控奶源30萬頭;伊利兩次融資擴股也拿出10幾億資金,與奶聯社合作擴大自有奶源;完達山等大型乳企也通過收購重組等形式擴大上等奶源底盤。
六是種草、養牛、加工、銷售,做全產業鏈正在興起。以遼寧輝山、黑龍江飛鶴、內蒙古圣牧高科為代表的一些新興企業,抓住奶業轉型升級和原奶嚴重短缺機遇,享受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政策紅利,利用流轉土地種植飼草飼料,快速擴大養殖規模,大幅降低養殖成本,利用資產原奶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探索全產業鏈良性互動發展模式,搞得如火如荼。
三、乳品企業國際化進程加快,產業集中度迅速提高(關于我國奶業發展的幾個趨勢性問題)
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國產乳制品的信譽尚未完全恢復,世界乳業巨頭紛紛斥巨資投資中國乳業的背景下,引進世界有名企業、馳名品牌,進行合資、合作、兼并、重組是一個實現多贏、雙贏的明智選擇,也是中國乳業實現國際化的一個捷徑。蒙牛乳業一年來打國際合作的“連環拳”,引發了中國乳業的“合作潮”:2012年4月,丹麥愛氏晨曦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持有5.9%的股份,參與蒙牛的國際運營,從歐洲原裝進口阿拉、愛氏晨曦乳制品,向國內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的品牌奶粉;今年5月蒙牛以75億港元,增持現代牧業28%的股份,成為現代牧業*大單一股東,實現控股;今年6月18日蒙牛以總金額124.57億港元巨資,收購雅士利75.3%的股份,是中國乳企迄今*大規模的并購,引發整個行業震動;今年蒙牛又與法國達能建立合資公司,合并了達能中國和蒙牛雙方的酸奶業務。對此,專業評估機構分析稱,蒙牛看重對方4樣東西:品牌、奶源、渠道和平臺。蒙牛的4次發力,全部符合4個方向:增持現代牧業意在奶源,與達能、愛氏晨曦的合作,是看重了外資企業的平臺與品牌,同時引入食品**質量認證體系對標國際,吞并雅士利是為了獲得其品牌與渠道。
無獨有偶,在中國乳業國際化的大潮中,中國乳業另一巨頭伊利集團也不甘敗下風,今年上半年在“乳品王國”新西蘭投資11.03億元,建設年產4.7萬噸嬰幼兒奶粉項目,已經新西蘭海外投資辦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計劃于2014年6月建成投產,投資回收期6.02年,回報率為10.24%;在蒙牛“組合拳”的影響下,7月3日伊利宣布與乳業巨頭美國奶農協會(DFA)展開合作。伊利此番牽手美國*大,世界第五乳業巨頭,被業界普遍認為是與蒙牛奶源爭奪戰的升級版。
我國乳業**軍團的排頭兵上海光明乳業,除不斷提升研發能力,開拓國內市場外,近年來也在探索收購國外上等資源,彌補自身不足。光明食品集團在2013——2015三年戰略中提出,打造本土跨國公司的目標。其后,光明乳業于6月25日宣布,旗下主打奶粉業務的子公司新西蘭新萊特,于7月23日在新西蘭證交所主板上市,光明乳業持股比例51%,擬募集資金7500萬新元,維持**大股東地位。可以看到,蒙牛一年來一系列合資、合作、收購、重組動作,已經帶來了連鎖效應,必將推動中國乳業國際化升級的進程。
與此同時,6月份九部委頻繁發文整治奶粉行業,其政策指向均向“鼓勵和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同時工信部官員表態,爭取用兩年時間,培養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兼并重組,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不難看出,蒙牛、伊利等超大型乳業集團一年來打出的合資、合作、兼并、重組“組合拳”,就是為中國乳業國際化做技術、管理、標準、質量、體制、機制全方位的準備,不斷探索、總結、積累經驗,推動中國乳業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做大做強中國乳業。
四、洋品牌和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市場博弈升級(關于我國奶業發展的幾個趨勢性問題)
作為主管部門,工信部提出“雙提”方案細則的同時,甚至現場為乳品企業辦起了“相親會”,并發布蒙牛重金收購雅士利的重磅消息,以待采取更進一步的動作。 2008年“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敲響了中國乳業重新**的警鐘。一個上百億資產的大型乳企說倒閉就倒閉,包括國內的絕大部分乳品企業被卷入事件的漩渦,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與其說有形損失巨大,還不如說國產乳品的信譽損失更大。市場如戰場,恰好此時,國外嬰幼兒奶粉乘虛而上,占領了國內嬰幼兒奶粉的半壁江山。據市場調研顯示,伊利、完達山、飛鶴、明一、雅士利、圣元、銀橋、龍丹、晨冠、蒙牛等10個國產品牌共生產26.27萬噸嬰幼兒奶粉,市場占有率為43.78%;而據AC尼爾森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嬰幼兒奶粉銷售額為385億元,其中美贊臣、多美滋、惠氏和雅培四大洋品牌就占據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的42.7%份額。而在一二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可高達70%——80%。這種博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奶牛飼養成本的博弈,世界奶粉出口國家如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南美洲、北歐國家,多數屬于草地型奶業,采取放牧加補飼的飼養方式,廉價的放牧采食決定了奶牛的飼養成本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而我國絕大部分奶牛采取全年舍飼圈養,其飼養成本是不言而喻的;二是原料奶價格博弈,正因為上述飼養方式,原料奶的價格就有競爭優勢,據國際牧場聯盟公布的6月份全球鮮奶價格為3.04元(人民幣)而草地型奶業生產成本更低,而我國同時期鮮奶價格為3.55元。這15%以上的差價可不是個小的差距;三是終端市場價格博弈,據乳業巨頭達能公布,將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奶粉降價20%,另一巨頭雀巢也宣布將惠氏產品降價11%。但由于在中國市場銷售的一罐嬰兒奶粉可能是高達歐洲的幾倍,所以即便降價幅度不小,仍有兩位數的盈利空間。而國產嬰兒奶粉多數市場在二三線城市,受居民購買力限制,價位普遍較低。
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預計,隨著城鎮化戰略的實施,中國嬰兒奶粉的銷售額將從2012年的124億美元增加到295億美元(770——1800億人民幣)。這是一個誘人的大蛋糕,誰在市場博弈中占據優勢地位,誰就會分享到這一盛宴。對國內乳品企業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處于明顯劣勢地位,如何反敗為勝,不是個輕而易舉的事情。筆者認為,只有從飼養方式、原料奶成本、國際合作、體制機制、經營策略、開拓市場等諸方面打出“組合拳”,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而通過合資、合作、收購、重組等體制**、金融**,提高產業集中度,做大做強可能是*終選擇。而降低飼養成本,增強競爭能力,首先,需開拓視野,按照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的,政府主導,農牧民為主體,龍頭企業帶動,充分發揮草地、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規模化家庭農場、家庭牧場,建立上等奶源基地;其次,抓住城鎮化、土地流轉等農村改革機遇,由乳業龍頭企業領銜自建大面積飼草飼料基地,*大限度地降低原料奶生產成本,作種草、養畜、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在這方面,遼寧輝山的經驗值得推廣。
五、我國奶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國用世界10.7%的耕地養活著20%的人口,同時還飼養著占世界14%的奶牛,讓每個國民占有27.8公斤牛奶,并進入世界乳業第三大國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經濟活動全球化、資源稟賦相對較差,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中國奶業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如何重新規劃自己,做到與世界同步,可持續發展,是擺在行業同仁面前的重大課題,哪些是制約我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我們如何克服它呢:一是,土地、草原、飼草、飼料、奶牛、牛奶等資源因素。我國的人均資源相對匱乏事實決定,不能超越資源承載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而是,在解決核心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全球資源來彌補自身不足,實行優勢互補;二是水源、土壤、空氣、陽光、氣象等環境因素。我國是占人類1/5人口的地球村成員。我們承擔的綠色、低碳、環保國際義務很繁重,因此不能以我們生存的環境為代價發展奶業;三是機構、政策、法規、規范、標準、監管等行政因素。由于我國奶業發展速度超出人們的預料,規范行業的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的建設相對滯后。因此,建立健全全行業、全產業鏈、生產、消費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規范刻不容緩;四是科研人才、管理隊伍、技術隊伍、生產經營隊伍等生產力因素。我國奶業是個年輕的產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人才的培養是頭等大事。而這正是我國奶業的薄弱環節;五是政府投資、融資融券、社會資本、股份合作、資本運作等投融資因素。要想快速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做大做強中國乳業,離不開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系統。這里政府投資起到導向性作用。目前,奶業投融資系統恰恰是個短腿,是奶業做大做強的制約因素;六是乳企自建牧場、各類規模化牧場、家庭農(牧)場、奶業合作社、合資合作牧場等各種經營模式因素。模式就是樣板、模式就是典型,探索出適合我國多數地區推廣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經營的成功模式,對轉型升級中的中國奶業尤為重要;七是鏈接飼草飼料生產、原料奶生產、乳制品加工、銷售渠道、*終產品的消費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規則在內的長效機制因素。由于各產業鏈之間利益分配不公,苦樂不均,形成制約我國奶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也是我國奶業初始發展中的先天不足的問題,一定要先易后難,逐步解決;八是集約化的大生產與社會化的服務相匹配因素。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大生產,要求匹配全程的社會化服務。由于功能齊全、及時有效的服務機構不健全,服務跟不上,影響各類企業的運轉速度和經營效率,這也是我國奶業與發達國家主要差距之一。總之,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增長模式。其重點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續發展,是個社會系統工程,是利在當代,蔭及子孫的大政方針。總的思路應當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用發展的辦法去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用改革的辦法去解決。解決上述八大難題,任重而道遠,必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治理,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