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濕法工藝
即牛奶與母乳相比,乳清蛋白比例低、酪蛋白比例高,前者制成嬰幼兒奶粉時需要提高乳清蛋白,而生產奶酪尤其是干酪時會用掉酪蛋白,剩下液態乳清,歐美等國用兒童專用液態奶,這種原奶沒變性的脫鹽乳清,加上符合國際配方標準的營養元素均衡調配后制出--這個過程就是奶粉的濕法生產了。但采用"濕法"生產并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夠做到的,因為其主要受到奶源地和生產廠的距離所影響的,這就要求奶粉企業不但要要有自己的牧場,還應在牧場周圍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
而一些乳業從業人員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大化便跳開國際通行的正規做法,找到了一條"捷徑",以便宜價格進口乳清粉加全脂奶粉,制造成為嬰幼兒奶粉,形成所謂"干法"。而"干法"使得其生產工藝變得很簡單,費用也變得極低,以每年生產約2億產值的產品來算,其耗電不到50萬元,用水也就1萬元左右。
濕法是先將所有成分溶解成液體后按比例混在一起,再進行噴霧;干法是將固態的原料經過粉碎、過濾后用物理方式進行混合,工藝相對簡單。
濕法是先將配方成分按不同比例液化再干燥,這樣會混合的很均勻,干法混合出來的奶粉在速溶性上要差一些,微量元素分配不均勻。總體上說,原裝進口的奶粉使用濕法工藝的較多一些,國內嬰幼兒奶粉多數是用干法來加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奶粉干法工藝出現在1832年,俄羅斯化學家M.Dirchoff首先使用。美國人帕西1877年發明了噴霧法,但*早的濕法噴霧生產一直到1947年才由Farmland Dairy在堪薩斯城的工廠首先使用。
濃縮之后的液態配方奶在噴霧干燥機里,通過高壓噴頭碰成霧,與通到干燥機里的熱空氣混合從而生產奶粉。這里有高溫噴霧和低溫噴霧的差別,前者所使用的空氣溫度較高,設備相對簡單,干燥快,但容易損失維生素、蛋白質等活性物質,即便后來再人工增加維生素和蛋白質,符合檢測標準,但補進去的東西并非原來的物質。后者所使用溫度較低,奶粉中保存的營養素更好,溶解性也更好。就企業而言,低溫噴霧的生產成本遠高于高溫噴霧,高溫噴霧又高于干法工藝。
奶粉濕法工藝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奶粉的配料來判斷奶粉生產的工藝。配料使用生牛乳或脫脂牛奶的是采用濕法工藝,使用脫脂奶粉或全脂奶粉是使用干法工藝。使用高溫噴霧的奶粉一般含鹽量比較低,不含有易揮發以及高溫狀況會失去活性的成分,配料通常使用脫鹽乳清并且礦物質成分中氯化鈉含量很少,低溫噴霧配料通常包含活性營養成分更豐富的以α-乳清蛋白為主的濃縮乳清蛋白和乳鐵蛋白。
但是,對于重視奶源建設的奶粉企業來講,濕法生產是*好的選擇,因為這樣奶粉既新鮮又營養,確保了奶粉的營養配比混合均勻,符合嬰幼兒體質需求和吸收能力。因此,培比優秉承以品質建品牌的做法,堅持采用國際先進方式生產的嬰幼兒奶粉方式,以濕法生產嬰幼兒奶粉在美國上等奶源帶,建成奶粉加工基地。擠下的鮮奶在10分鐘內降至4°C暫存,牧場鮮牛奶通過低溫**運輸車在2小時內可抵達工廠,然后直接噴霧干燥生產成粉,沒有儲奶罐這一中間環節,減少了二次污染。